农业种养技术交流与服务
|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种养技术交流与服务 > 种植实用技术 > 内容 种植实用技术蔬菜主要害虫烟蓟马的鉴定与防治
栏目:种植实用技术 时间:2025/1/2 8:52:03 浏览:4 返回列表
蔬菜主要害虫烟蓟马的鉴定与防治
烟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又名葱蓟马、棉蓟马,属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蓟马属(Thrips),属于世界性害虫(Muvea et al.,2014),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各大洲,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均发现其危害(韩运发,1997)。烟蓟马寄主种类繁多,已报道的就多达300余种(Gawande et al.,2019),主要包括十字花科、百合科、葫芦科、豆科、茄科、伞形花科、菊科、苋科、藜科、锦葵科等蔬菜,以及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草莓、烟草、茶、苹果、李、梅、核桃、柑桔、荔枝、龙眼、芒果、凤梨等作物和果树(韩运发,1997;谢永辉 等,2011;李明远,20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烟蓟马呈加重发生的趋势,成为我国葱蒜类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袁伟方和罗宏伟,2014),在葱、香葱、洋葱、大蒜、韭菜种植区为害普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控烟蓟马的主要措施(韩云 等,2015),然而烟蓟马以产雌性孤雌生殖为主,且具有世代历期短、繁殖能力强等特点,增加了其化学防治的难度(韩云 等,2015;董丽娜 等,2021),同时化学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已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左太强 等,2013;董丽娜 等,2021)。笔者通过在田间采集烟蓟马(2023年3月采集于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韭菜基地)进行室内饲养,利用KEYENCE VHX-J20T及奥林巴斯CX31显微镜对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测与描述,并结合已报道文献资料对其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该害虫的田间识别和综合防治对策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1.1 成虫 武汉地区采集的烟蓟马田间种群存在3种色型:黄色型(图1-A)、黄褐色型(图1-B)和棕褐色型(图1-C)。气温越低,烟蓟马颜色越暗,体型则稍大,冬春季蔬菜上的烟蓟马以深色型为主(唐国文 等,2002)。
图1 烟蓟马成虫不同色型
A,黄色型;B,黄褐色型;C,棕褐色型。
棕褐色型烟蓟马体长1.21~1.41 mm,体鬃和翅鬃暗。头略呈长方形,宽略大于长,颊微拱,触角间头部前上方突起;触角7节,黄褐色,第1节颜色如头部,黄色型烟蓟马触角第1节的颜色则较其他节淡,第3、4节基部颜色较淡,端部略细缩,较暗,感觉锥叉状,伸达前节基部(图2-A)。成虫复眼棕色,头部在复眼后有横纹,单眼在复眼间的中后部,缺单眼前鬃,单眼间鬃略长于其他眼鬃,位于前单眼后外侧,在前、后单眼中心连线的外缘(图2-B)。前胸背片布满横纹,后角外鬃与后角内鬃较长,后缘鬃3~5对(图2-C);中胸盾片有横纹,后胸盾片两侧为纵纹,中部为网纹,钟形感觉孔缺。前翅暗黄色,前缘鬃23根,前脉鬃间断,基鬃7根,端鬃4~6根,下脉鬃完整,13~17根,均匀分布(图2-D);足胫节端部和跗节较淡。腹部各节背片较暗,节间颜色较浅,多呈淡黄色,第2~8节前缘线色深,栗棕至黑褐色;腹部背片两侧和背侧片线纹上有众多微毛,第4~8节背板两侧有微弯梳(图2-E),第8节背片后缘梳中部完整,两侧缘缺,梳毛细(图2-F),产卵器呈锯齿状,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下弯曲(图2-G)(韩运发,1997;郑建武,2009)。
图2 烟蓟马成虫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A,触角;B,成虫单眼间鬃;C,前胸背板;D,前翅脉序;E,微弯梳及侧板微毛;F,后缘梳;G,产卵器。
1.2 卵 卵长约0.3 mm,初期肾形,孵壳光滑柔软,乳白色,半透明,后期卵圆形,黄白色,可见红色眼点(图3)。
图3 烟蓟马卵及初孵若虫的形态特征
A,雌成虫腹内的卵;B,卵;C,初孵若虫。
1.3 若虫 若虫共4龄。1龄若虫体长0.47~0.82 mm,初孵时黄白色,略透明,后渐变为淡黄色或黄色,复眼红色,触角6节,第3、4节膨大,污白色略透明(图4-A)。2龄若虫体长0.92~1.12 mm,淡黄至金黄色,触角6节,胸腹部背面有微细的褐点,腹部第2~8节共6列,点上生有刚毛(图4-B)。3龄若虫体长0.72~1.13 mm,体金黄色,附肢白色较透明,触角变为鞘囊状,短而上伸,复眼小,棕褐色,无单眼,翅芽外露,前后翅芽长度分别到达第2、3腹节,腹部第9节有2对向上倾斜的齿(图4-C),此龄期较短,称为“前蛹”。4龄若虫体长0.89~1.11 mm,体金黄色,体两侧及附肢上有长鬃毛,附肢端部白色透明,触角沿身体向头部背面向后伸展,达前胸背板中后部,单眼3个,翅芽较长,达腹部第7节,腹部未端第9节有2对黄褐色齿,向上倾斜(图4-D),此龄期较长,称为“蛹”。1~2龄若虫的翅芽不外露;3~4龄若虫的翅芽外露,不取食但活动变迟钝,类似于完全变态中的蛹(韩运发,1997)。
图4 烟蓟马不同龄期若虫的形态特征
A,1龄若虫;B,2龄若虫;C,3龄若虫(“前蛹”);D,4龄若虫(“蛹”)。
烟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通过锉吸式口器刺破作物叶片后吸食其中的组织液,导致叶片出现银灰色疤痕,并产生扭曲或变形,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叶片中营养物质的运输(Rueda et al.,2007;左太强 等,2013)。葱、蒜、韭菜等作物受烟蓟马为害后,在叶表形成许多细密、长形的不规则银白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叶部卷曲、皱缩、下垂,并发黄枯干(图5-A、B),导致洋葱和大蒜的鳞茎萎缩变小甚至腐烂,极大影响品质和产量;烟蓟马取食甘蓝叶片后,可在叶面特别是主叶脉附近形成褪色斑块,受害部位后期逐渐发黑,形成褐斑(图5-C、D)。此外,烟蓟马还能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如番茄斑萎病毒(TSWV)、鸢尾花黄斑病毒(IYSV)和烟草条纹病毒(TSV)等,且其所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远大于烟蓟马的直接危害(Gent et al.,2007;谢永辉 等,2011;董丽娜 等,2021)。
图5 烟蓟马的田间为害症状
A,韭菜被害状;B,被害韭菜叶片症状;C,甘蓝被害状;D,被害甘蓝叶片症状。
3.1 年生活史 烟蓟马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发生代数差异较大,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在我国华南地区1年可发生20代,长江流域10余代,江淮地区6~10代,华北地区3~4代。以成虫越冬为主,也有若虫在寄主作物如葱、蒜、韭菜的叶鞘内、土缝内或枯枝落叶中越冬,还有少数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在华南地区可常年进行生长繁殖,无明显的休眠期和越冬现象(郑建武 等,2009)。西北地区5—8月均适宜其繁殖,北方地区5—6月为发生高峰期,四川西昌4—5月和10—11月为发生盛期,台湾地区11月至翌年4月的发生密度较大,尤以2—3月为重,湖北地区每年9—11月为发生盛期,3—5月对设施蔬菜危害较重(唐国文 等,2002;路虹等,2006;谢永辉 等,2011)。
3.2 生活习性 烟蓟马成虫活跃、善飞,也可借助风力传播至远处,晴天多隐蔽在叶片背面或叶鞘内活动和取食为害,较少为害花,以产雌性孤雌生殖最常见,雌成虫将卵产于寄主植物的叶片、茎或叶鞘的组织内部,每雌产卵数10粒或100余粒。初孵若虫的活动性不强,有群集为害习性(图6),多在孵化处及周围进行取食,稍大后分散,但极少能在叶间转移;2龄若虫活跃,后期转向地下,在表土中化“蛹”,“蛹”虽不取食,但仍能在土层内缓慢移动(谢永辉 等,2011;司升云 等,2017)。
图6 烟蓟马初孵若虫群集为害
3.3 发生条件 烟蓟马喜温暖、干旱气候,发生适宜温度为23~28 ℃、相对湿度为40%~70%,高温、高湿环境对其发育不利,当温度达到31 ℃、相对湿度达到100%时若虫无法存活。在25~28℃下,卵期5~7 d(天),1~2龄若虫期6~7 d(天),“前蛹”期2 d(天),“蛹”期3~5 d(天),成虫期8~10 d(天)。烟蓟马在高温干旱季节14~21 d(天)即可繁殖1代,种群数量的快速提升会造成严重危害(谢永辉 等,2011),而在多雨季节,土壤中和植物上的积水会致使若虫或“蛹”大量死亡(谢永辉 等,2011;司升云 等,2017)。
3.4 主要天敌 自然条件下烟蓟马的天敌种类多样,包括捕食螨、捕食性蓟马、猎蝽、小花蝽、草蛉、瓢虫、蜘蛛、食蚜蝇及多种虫生真菌等,如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takahashii)、横纹蓟马(Aeolothrips fasciatus)、华姬猎蝽(Nabis sinoferus)、微小花蝽(Orius munutus)、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四条食蚜蝇(Paragus quadrifasciatus)等(路虹 等,2006;吴钜文和陈红印,2013;袁伟方和罗宏伟,2014)。
4.1 农业防治 选择抗虫蔬菜品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也可水旱轮作;清洁田园,蔬菜采收后及时铲除杂草及清理田间残枝枯叶,深耕土壤并冬灌,每667 m2可撒施生石灰75~100 kg,以恶化虫体越冬环境,减少越冬虫源(路虹 等,2006);净苗入田,避开发生高峰期适时栽培;采用银灰色地膜全覆盖栽培,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加强水肥管理,防止种植区干旱,以恶化烟蓟马的生存环境;温室栽培可采用雾化喷灌设备冲刷植株表面的成虫和若虫,以防若虫入土化“蛹”(袁伟方和罗宏伟,2014)。
4.2 物理防治 烟蓟马对蓝色具有明显趋性(米娜 等,2019),可于蔬菜定植后或蓟马发生初期,在种植行间悬挂蓝色诱集带或诱集板诱集成虫,一般每667 m2悬挂20~30块,色板下方距植株顶端15~20 cm。冬季蔬菜定植前15~20 d(天)将大棚覆膜密封,8~10 d(天)后揭膜通风降温,以降低虫口基数;春末夏初进行闷棚,使棚内午后温度保持45 ℃左右1~2 h(小时),相对湿度提高至90%以上,对烟蓟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路虹等,2006;袁伟方和罗宏伟,2014;司升云 等,2017)。此外,植物挥发物(δ-癸酸内酯、香叶醇、1-辛烯-3-醇、邻茴香醛和4-乙酰吡啶)对烟蓟马雌性成虫具有强烈吸引作用,而植物挥发物(水杨酸甲酯、茉莉酸甲酯和百里酚)则具有明显驱避效应,为开发烟蓟马的行为调控剂奠定了重要基础(李彩虹 等,2022)。
4.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天敌种群,田间可释放的天敌有捕食螨、瓢虫、小花蝽等,如巴氏钝绥螨对烟蓟马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黄建华 等,2012),斯氏钝绥螨对烟蓟马的控制效果较优(杨海林 等,2015)。可在早春发生初期释放黄瓜新小绥螨,密度为50~100头·m-2,释放2~3次,每次间隔7~14 d(天),释放时要求环境相对湿度75%,温度20 ℃以上;东亚小花蝽释放密度为1头·m-2,间隔时间7 d(天),释放2次(花期1次)。可选择高效、绿色杀虫剂,避开天敌繁殖期和敏感期喷药(路虹 等,2006),如0.3%印楝素乳油800倍液,或0.3%苦参碱水剂800倍液等;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对烟蓟马也表现出较强的快速击倒及控制作用,可作为绿色防控的推荐药剂(田翠玲等,2021)。此外,还可以制备烟草石灰水进行防治,方法:烟草叶和生石灰各取1 kg,分别加40 kg水搅匀,24 h(小时)后用纱布过滤,使用前将二者混匀即可(司升云 等,2017)。
4.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治烟蓟马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烟蓟马已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抗生素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Greenberg et al.,2012;左太强等,2013;袁伟方和罗宏伟,2014;董丽娜 等,2021)。综合已报道资料,在蔬菜定植期可使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蘸根或灌根;在定植初期,可喷施80%螺虫乙酯水分散粒剂2 500~3 000倍液。烟蓟马发生初期,可选择60 g·L-1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 000倍液、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 000倍液、2.5%多杀霉素水乳剂600倍液、5%阿维·啶虫脒微乳剂3 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溶液剂1 000~2 000倍液、20%呋虫胺可溶粒剂1 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 500~3 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240 g·L-1虫螨腈悬浮剂1 5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1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不同类型农药需轮换使用或混用,7 d(天)后视虫情进行第2次用药(王健立和郑长英,2010;陈光 等,2018;董丽娜 等,2021)。田间虫量较低时建议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噻虫嗪防治,噻虫嗪可用于苗期灌根。乙基多杀菌素和虫螨腈对烟蓟马具有较强的室内毒力,可作为烟蓟马防治的首选药剂(董丽娜 等,2021),且初孵期和若虫聚集危害期为最佳防治时期(谢永辉 等,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