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养技术交流与服务
|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种养技术交流与服务 > 养殖实用技术 > 内容 养殖实用技术无公害肉鸭养殖技术与饲养管理
栏目:养殖实用技术 时间:2023/9/15 9:40:27 浏览:57 返回列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不断完善无公害肉鸭养殖技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保证生产安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肉鸭品质的迫切需求,还可以促进无公害肉鸭养殖业的发展。 1 饲养环境1.1 科学选址首先鸭场选址要远离污染源,周围没有化工厂、采矿场以及其他畜牧场,避免受到污染;其次选址要建在地势高处,方便排水,但不能建立在河流或其他水源的上游;选址应利于采光、干燥,鸭场要尽量远离村庄、乡镇等居民区。 1.2 合理规划布局鸭场要合理规划布局,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鸭场。鸭场分区布局重点是生产区,其布局要面对当地常年盛行风的方向。生活区要与生产区分开,一般情况其位置与生产区平行。鸭场各区域要合理规划,每个区域之间的间隔应该在50m以上,鸭舍之间保持合理距离,有利于通风,此外鸭场要建立专用道路,主干道和支干道按照相关标准建设[1]。 2 饲养管理2.1 鸭苗的选择选择健康的鸭苗是进行无公害肉鸭养殖的基础,鸭苗的选择首先要参考种鸭的饲养环境及孵化环境,其次通过观察雏鸭的健康活泼状态以及外形来认真挑选。 2.2 提供全价无公害饲料饲料的选择极其重要,如果喂养的饲料没有达到相应标准,或者是使用了变质饲料,肉鸭可能会受到感染。肉鸭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的营养量不同,需要以此为依据进行饲料配制,另外饲料中的添加剂及营养成分含量最好参考相关标准。 2.3 适宜的温度合理控制鸭舍温度能够为雏鸭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雏鸭的健康生长。雏鸭对于温度的反应及其敏感,因此,要根据雏鸭的不同生长阶段提供适宜温度。一般雏鸭刚孵化出来时,鸭舍温度要比较高,通常控制在28~31℃,此后随着雏鸭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调低室温,温度的控制要根据雏鸭的体质以及日常生活状态来进行适当调节,在适宜的室温下,雏鸭表现的比较安静,一般用食过后大多三五成群,不会有急躁表现。 2.4 合理控制鸭舍湿度鸭舍湿度必须要合理控制,湿度过高会引发疫病,湿度过低则不利于雏鸭的正常生长。一般在雏鸭喂养早期,由于鸭舍温度比较高,导致室内水分蒸发过快,因此这一时期湿度要相对高一点。雏鸭生长到一周左右时,鸭舍湿度可以控制在60~70%,两周后需要进一步降低湿度,一般保持50~55%比较合适。在生产过程中,鸭舍温度与湿度应该结合起来控制,这样才能取得最为明显的效果。 2.5 保证合理的饲养密度雏鸭的饲养密度必须要科学控制,如果饲养密度过高,鸭舍内过于拥挤,雏鸭容易被踩死,另外也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不利于雏鸭的健康生长,导致雏鸭层次不齐,影响出栏率;若饲养密度较稀,不利于控制鸭舍的温度与湿度,因此,必须要合理控制每一间鸭舍内的饲养密度。 2.6 定期开窗通气,提供充足的光照鸭舍要建立通风口,提供通风设施,以保证鸭舍内空气的流通。鸭日常产生的粪便以及呼吸产生的气体聚集在鸭舍,如果不及时排出,造成鸭舍内空气不新鲜,容易引发疫病,因此,要定期开窗通气。此外饲养期间还要提供充足的光照,雏鸭生长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光照量不同,对于刚孵化的鸭苗,应连续提供较强的光照,促进鸭苗尽早适应外部环境。 2.7 合理分群雏鸭在饲养一段时间后,需要根据雏鸭的公母、大小、强弱进行分群,每群的数量控制在200~300只。分群一般应在早上或晚上进行,另外可以适当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减少环境改变对鸭带来的应激现象[2]。 3 疫病防治3.1 增强肉鸭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肉鸭在饲养过程中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定剂量的药物,用以增加肉鸭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循我国兽药的使用标准。 3.2 加强疫病监测,及时接种疫苗肉鸭场要制定严格的疫病监测、防治措施,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配合兽医行政部门积极监测肉鸭场的疫病情况。另外还需要及时接种疫苗,选择合适的疫苗,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疫苗接种,防止疫病的产生。 3.3 加强消毒工作肉鸭在出栏后,要及时清理鸭舍内的废弃物,鸭舍必须要清洗干净,此外还要进行消毒工作,从源头上消灭病毒,确保下一批鸭苗不会受到感染。 3.4 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鸭场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处理设施,鸭舍内使用的垫料要及时清理,避免滋生病毒,另外,鸭舍内的粪便也要及时清理。清理出来的垫料和粪便要堆放在固定区域,且要远离生产区,处理后的垫料和粪便可以用作肥料。鸭场产生的污水必须要经过一定处理,监测达标后可以排放或者用作农田肥料[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