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养技术交流与服务
|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种养技术交流与服务 > 养殖实用技术 > 内容 养殖实用技术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治措施探析
栏目:养殖实用技术 时间:2024/9/15 9:48:46 浏览:56 返回列表
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治是养猪场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当下虽然科技不断进步,人们为疫病防治开发了许多手段,但是制度、体系、设计、意识、措施方面依然不够健全,导致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问题没有得到根治,许多养猪场依然存在防疫力度不足的情况,引发严重后果,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对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治措施进行探析十分重要,管理人员需要从体系、设计、意识、措施、专业性五方面入手,帮助养猪场寻找防治疫病的路径,为养猪场发展保驾护航。 1 现代规模化养猪场预防疫病的难点现代规模化养猪场疫病发生并不频繁,但是合理的防疫措施必不可缺。因此,需要对预防疫病的难点进行总结,方便提出针对性措施。 第一,当下我国规模化养猪场部分疫病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共同作用,交叉感染形成的。比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伪狂犬病可以同时存在,并发生交叉感染,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疫病防治。第二,猪群因经历化学预防、疫苗注射等措施导致其具备部分免疫水平。此时感染疫病呈隐形感染,没有固定的病理变化,无法进行诊断[1]。第三,部分疫病具备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性,比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会由夏秋季节蝇、蚊、虻大量繁殖导致,口蹄疫则多发于秋冬季。因此防疫应将季节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根据季节采取措施。第四,猪舍内猪群密度大,而疫病传播迅速,一旦发生疫病,会对猪群产生极大影响,甚至扩散到整个养猪场。因此实时监控猪群,提前发现疫病类型并采取对应措施是防疫中重点关注内容。 2 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2.1 免疫方案、饲养制度不科学合理的饲养制度能够为养殖猪提供健康保证,促进猪的生长。同时新生育肥猪需要在生长过程中接受疫苗注射,保证其不会受到部分疫病影响,比如气喘病、猪瘟、丹毒、肺疫等。但是当前部分养殖人员对于饲养制度和免疫方案并不重视,或本身并不了解工作流程,导致出现疫病[2]。比如,在饲养制度方面,引种制度不科学,引种人员会出现盲目引种的情况,影响育肥猪质量;引进种猪后没有进行隔离观察,直接让其合群,导致疫病流行风险增加;饲料不够全面,或密度过高,环境差,通风不畅通,导致生存环境堪忧。在免疫方案方面,多数养猪场没有专业的兽医人员,导致无法对疫病进行预防,且出现问题后无法第一时间处理,只能现场联系专家,影响防疫工作的进度和效率,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免疫程序不规范,消毒措施不到位,导致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病毒,为防疫工作增加难度。因此,制定合理的免疫方案和饲养制度是预防疫病的关键。 2.2 猪舍设计缺乏合理性猪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选址不合理。由于土地成本高、养猪场占地面积小等问题,部分养殖户在选址时并未考虑周边环境,比如养猪场建在居民区附近,或者养猪场与其他场所没有隔断,导致养猪不方便,同时还会对周围居民、其他场所造成影响,进而引发投诉等等。此外,由于距离居民区近,没有隔断,猪群会受到多方面影响,比如蚊虫、通风、潮湿等,最终形成疫病。另一方面,设计不合理。在设计之初,部分养殖户并未对养殖场划分为生活区、养殖区等,同时养殖环境较差,通风管道不健全,消毒工作落实难,温度无法稳定,导致大量病毒、细菌滋生,空气质量逐渐变差,为疫病的产生和传播埋下隐患,最终导致疫病爆发,难以控制,造成大量经济损失[3]。 2.3 疫病防治意识淡薄当下,养殖户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疫病防治,对防疫工作不够重视。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只看养殖结果,不重视生猪养殖的过程,并且对于养殖过程中的过程不闻不问。员工存在不了解养猪场具体情况,或没有对应处理经验,不愿承担责任的想法。管理者或养殖户则存在本身不重视防疫工作的情况,防疫意识淡薄,不够注重细节,最终导致细节微小细节引发疫病,造成经济损失。 2.4 从业人员专业性待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是防疫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下存在众多从业人员专业度不足,工作能力待提升的情况,导致防疫工作无法展开,影响疫病防治工作,还会为养猪场带来风险。因此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性是疫病防治的重点。 3 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治措施3.1 完善饲养制度和免疫方案3.1.1 完善饲养制度。首先应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原则。“自繁自养”是指在更换品种或补充种猪时,应在无疫病区域进行购买,购买的种猪需要隔离一个月左右,并进行观察,确保种猪健康方可投入猪圈,进行混群饲养。“全进全出”即将猪划分批次进行饲养,在同批次猪只达到饲养目的后,全部转出。转出后需要对此猪圈进行消毒处理,并放置10—15 天左右。需注意,“自繁自养”需要建立在“全进全出”原则之上。其次应当进行科学饲养,配置饲料时需要对猪只的年龄、生长阶段、身体素质等因素进行考虑,并搭配饲料,确保饲料的营养均衡,能够满足猪只的发育需求[4]。不可使用发霉、劣质、污染后的饲料,确保饲料健康安全。同时,饮水也需要保证水质干净卫生,如果有过滤条件可以对水质进行过滤,确保干净。 3.1.2 制定免疫方案。注射疫苗需要根据猪只的年龄、生长阶段、身体素质等情况进行,对刚出生的猪只,需要在吃初乳前注射瘟弱毒苗,并在注射后1-2 小时内再喂初乳。在猪只7—15 天左右注射传染性鼻炎疫苗和气喘病疫苗。20 天左右需要为猪只注射猪瘟疫苗。随后再25—30 天左右可以为猪只注射伪狂犬病弱毒苗。此后,在35—40 天左右可以喂其口服仔猪副伤寒菌苗。后续需要在月龄2月左右时注射肺疫、猪瘟、丹毒三联疫苗。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免疫方案对猪只进行注射,确保猪只正常生长。在配种前后,配种前一个月前可以再次为猪只接种猪丹毒、猪瘟二联疫苗,需要注意,此次注射应注射4 倍量。此外,在每年三四月份需要注射乙型脑炎疫苗。母猪在生产前两周左右应注射气喘病活苗。确保母猪生产安全,从根本上为猪只形成保护,确保其不受疫病影响[5]。 3.2 科学选址,落实制度在展开防疫工作之前,需要对猪舍提升重视度,重视猪舍设计,才能开展后续防疫工作。 3.2.1 选址方面。首先,管理者或养殖户需要向专业人员了解养猪场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要求,并根据要求寻找场址。比如,养猪场需要选择地势高、开阔、干燥、向阳、避风的地方。养殖户需要对每一处地址进行实地考察,如果自身没有经验则可以邀请专业人员陪同,帮助考察。其次,养猪场需要远离交通主干线、其他养殖场、畜产品加工厂等建筑,确保养殖场不会对其他单位产生影响,也不会受到其他单位影响。最后,养猪场不宜远离水源,选择水源时需要确保水源干净、充足、易取用等特点。 3.2.2 建设方面。首先,对养猪场划分生活区、生产区、管理区等大区域,并保证区域间相互隔离。其次,对于猪舍而言,繁殖猪舍、育肥猪舍、保育猪舍应保持距离,围墙高度不宜低于1.8 米。最后,在场区门口、生产区门口应设置消毒池,并且在场内设置更衣室。 3.2.3 制度方面。工作人员在每日工作开始前,应在更衣室中更换工作服,佩戴工作手套,在进入场地工作时应在消毒池进行消毒,用消毒液吸收,并照射紫外线五分钟。工作人员应尽量保持固定,不能随意进行更换,如果需要更换,则应当提前告知管理者,并对新来人员进行培训,让新人熟悉工作流程[6]。养殖场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流程,比如外来车辆严禁进入生厂区、其他动物严禁进入猪舍等,工作人员需要对猪舍进行照看,对其他动物进行驱逐。如果出现病死猪的情况,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处理,进行统一焚烧或者深埋,确保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3.3 提高人员防疫意识提高人员防疫意识能够让人员时刻注意防疫事项,疫病未发生前做好巡逻检查,在疫病发生时第一时间处理。当前养殖户和工作人员对于防疫工作存有侥幸心理,并且部分养殖户不够重视,因此提升防疫意识势在必行。要想提高人员防疫意识,需要做到以下内容。 3.3.1 进行考察调研。考察调研主要是为了了解养猪场的实际情况,包括通风、环境等外部条件,也包括流程、管理等工作内容,同时还包括人员素质、专业性等员工方面内容。调研考察主要分为实地考察、意见调研、经验教训三个方面。首先实地考察,指养殖户或养猪场管理者亲身到实地进行考察,主要对养猪场的通风条件、温度、湿度、生存环境等方面进行考察,严格按照国家规章制度进行考察,对于违规情况进行及时处理[7]。其次,意见调研,主要是采用下发问卷或电子问卷的形式对场内工作人员、从业专家进行调研,对于工作人员,问卷内容以养猪场环境、改进建议为主。对于从业专家,问卷内容以专业内容为主。做到充分了解本地情况和改进路径。最后,对经验教训方面,主要是与其他养猪场或养殖场进行沟通,了解其他场地关于防疫方面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并尝试将其融入自身日常工作中。 3.3.2 制定工作内容。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后,管理者需要对养殖场的管理内容进行修改或制定,将防疫内容作为重点写进管理内容当中,确保防疫的点滴小事在规章制度中有所体现。同时还应根据养猪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对工作流程进行制定,为员工明确工作方向和具体工作内容,确保人员按照既定流程完成工作。此外,还应建立对应的奖惩制度,根据员工能力划分区域,并选出区域负责人,对于优秀工作人员给予嘉奖,对于失误频发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惩罚,以此激励每一位工作人员认真工作,加强员工防疫意识。 3.3.3 定期检查工作。定期检查工作的目的是明确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并对工作地点进行视察,检查工作是否存在纰漏,是否存在疫病产生的风险,或者在疫病发生后员工是否按照既定工作流程对疫病采取对应解决措施。检查工作同样需要对养猪场划分区域,并选出负责人,检查工作过程中应确保检查结果真实有效,管理者需要端正工作态度,认真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将疫病扼杀在摇篮当中。 3.3.4 设立反馈机制。反馈机制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反馈机制是员工对于养猪场改进方面的反馈。员工是养猪生产的第一线,对养殖情况充分了解,具备经验的员工甚至能通过点滴细节判断猪是否生病,根据工作经验对疫病进行预防,因此开设反馈渠道能够给予员工向上反馈的途径,对疫病进行排查,确保养猪场的安全。另一方面,反馈机制则是员工对管理者、负责人进行举报的途径。在日常工作中,猪场管理者或负责人难免出现态度问题,部分管理者不重视疫病防护工作,将养猪场的明文规定视作无物,在养猪场一线进行违规操作,导致疫病发生。但是迫于工作压力,员工不愿与管理者发生冲突,只好当做看不见。因此设置有效反馈渠道,并给予奖励,能够让员工对管理者进行监察,让管理者重视防疫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员工对防疫的重视,提升防疫意识。 3.4 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对于养猪场而言,需要为从业人员寻找提升路径。一方面,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可以邀请业内专家、大学教授等人员到养猪场内进行实地教学,也可以与专业人员详谈,派遣工作人员到专业人员办公地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养猪场需要为从业人员设立奖励机制,为从业人员明确上升渠道,鼓励从业人员自学自研,并提供防疫或其他方面的专业书籍,让从业人员为自己充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