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养技术交流与服务
|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种养技术交流与服务 > 养殖实用技术 > 内容 养殖实用技术绿色生态高效肉牛养殖技术
栏目:养殖实用技术 时间:2024/9/13 19:30:50 浏览:50 返回列表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务院办公厅为加快构建现代化畜牧养殖体系,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有效调节养殖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缓解维护生态环境和畜禽粪便堆积污染之间的冲突,着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创新畜禽养殖方案,以此实现畜牧业绿色、生态、安全、健康发展。因此,养殖户应创新养殖,深入践行绿色生态养殖,促进畜禽养殖的转型升级。 1 绿色生态养殖的概念绿色生态养殖指在整个畜禽生长发育期间,必须保证畜禽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同时在养殖过程中运用生态技术措施,在遵循特定养殖模式基础上,保证畜禽产品无公害。 1.1 绿色养殖对于绿色养殖具体概念,学术界当前并未有统一、确切的结论,经过调查研究和文献查阅,本文将“绿色养殖”概念理解为:在绿色产地环境标准要求下生产出来的农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保证投入的饲料、肥料、农药、抗生素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生产资料均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和相关规定,同时在整个畜禽饲喂和养殖期间,应该始终保持养殖用水质量,维持农田灌溉水质量,确保产地空气质量以及土壤环境质量。例如可以在畜禽养殖中将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添加剂更换为微生态制剂[1]。该种制剂也被称为活菌制剂,富含多肽类抗菌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可以有效抑制或杀死病原菌,在畜禽肠道内产生多种消化酶,因此更能促进动物生长发育。且该种微生态制剂经过肠道消化,可有效降低粪便中硫化氢、吲哚和氨气的有害浓度,与传统养殖方案相比,该种制剂可使得粪便中的氨气浓度降低70%以上,故对养殖场环境有重要改善作用。 1.2 生态养殖养殖技术人员利用生态技术,按照特定养殖模式生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利用未受污染的天然饵料和水库,按照特定养殖模式,在不施肥、不撒药的前提下提高农畜产品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养殖户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互生互补原理,将不同种类生物放置同一生长环境内,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保障养殖区域生态平衡。该种养殖模式与传统单一化绿色养殖模式相比,更能凸显出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通过生物间循环链,在工厂化养殖和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更能满足市场对畜禽产品的需求,其主要养殖模式为立体养殖,即在遵循生物链循环基础上,将多种生物聚集在同一养殖区域或养殖空间内,在实现废物资源有序利用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实现降耗节能、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例如可以构建“牛—鱼—草”模式,牛粪经发酵后喂鱼,鱼的废弃物经过清塘,将塘泥施加到野草地,最终将草收割喂牛。 2 传统肉牛养殖方法的弊端首先,在传统肉牛养殖工作中,部分养殖员不能遵循当前“无抗”和“低抗”政策,即不能在饲养过程中降低抗生素使用剂量和频次,长此以往导致肉牛机体兽药与化学品残留增加,影响肉质。其次,整个养殖场域内清理和消毒力度不强,场址内出现蝇蚊和蛆虫,尤其是小型家庭农场,蝇蚊直接成为病菌、细菌传播者和携带者,难以保障整个养殖空间的健康安全。最后,部分养殖户难以从全局性、整体性视角出发,跟上现代化畜牧养殖发展的脚步,对相关信息技术应用率不足,对传统人工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在饲喂、粪污处理等方面效率不高。 3 绿色生态高效肉牛养殖技术3.1 循环养殖技术循环养殖技术是绿色生态高效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该种养殖模式将多个养殖物和农作物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典型种养结构,通过生物循环,消纳养殖废弃物,降低整个养殖周期的实际投入,最终实现节本增效目的。文章以“牛—蚯蚓—稻(鱼)”生态养殖模式为例,对该模式的应用进行总结归纳。 3.1.1 种养设计 在确定养殖模式之后,科学设计重要方案,合理配比鱼、蚯蚓数量与稻田面积。蚯蚓属于杂食性环节动物,食性广,繁殖力强,同时具备促进物质分解转化功能,在有机污泥和畜禽粪便中均可生长。前期投放500只蚯蚓,在养殖中期和后期可按照1:2或者2:3比例扩繁,如果是农村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可适当增加稻田养鱼密度。在饲喂过程中,秸秆取自于稻田中稻草,牛粪取自于新鲜奶牛粪和肉牛粪。通常情况下:水稻秸秆中含水率约为11%,碳氮比为58~59,全氮含量在7.2~7.5 mg/g,有机碳含量在420~430 mg/g;牛粪含水率约为75%,pH值在7.5~8.5,碳氮比为16~17,全氮含量在18~19 mg/g,有机碳含量在300~350 mg/g。将蚯蚓与牛粪混合均匀后,收集蚯蚓粪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处理,补充水稻所需养分。 3.1.2 污水消纳 养殖场内污水主要为畜禽冲洗用水、生活用水和牛的尿液,混合排入发酵之后,经发酵菌发酵去除污水中大颗粒物,且经过废水储备池沉淀,污水进入酸碱调节池,通过初级沉砂池沉降后,去除悬浮大颗粒,防止泵被堵塞,之后进入好氧发酵环节,在二级沉沙池中若排水达标可排放至净化塘或鱼塘。排放标准为:碳含量去除率为99.1%,排放标准为150 mg/L;氮元素去除率为96%,排放标准为80 mg/L;磷元素去除率为98.3%,排放标准约8 mg/L;固体悬浮物去除率为99.3%,排放浓度为200 mg/L,pH值控制在6.8~8.0。同时在稻田养鱼过程中,应控制鱼塘排出水质,由于鱼塘水可用于灌溉农田,因此其水质应符合GB 5084要求,鱼塘中养鱼污水排放须符合GB 2760—2014规定。 3.1.3 蚯蚓粪消纳 蚯蚓粪消纳主要用于水稻还田,通常情况下蚯蚓粪施加量与水稻产量、品质呈正相关,即蚯蚓粪施加量越高,水稻产值越高,但施加量不能超过750 kg/亩,否则继续加大粪肥施加量可能抑制水稻每穗籽粒数生成,降低每亩水稻穗数和千粒重。同时在蚯蚓粪消纳过程中,养殖技术人员应该注意到,不能单一施加蚯蚓肥,而应该混合施加蚯蚓粪肥与牛粪、水稻专用肥[3]。其中,水稻专用肥和牛粪主要补充水稻植株所需氮磷钾,蚯蚓粪肥主要补充水稻植株蛋白质,以此促进水稻田高产稳产,降低部分饲料投入成本。 3.1.4 优势分析 在“牛—蚯蚓—稻(鱼)”生态养殖模式中,由于可以对牛粪、蚯蚓粪进行集中处理,因此可减少部分肥料费用。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该种方法可避免牛场附近粪污池爆满,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等现象,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养殖场对周边大气水源和土壤危害;且将蚯蚓粪变废为宝,将其制为有机肥还田,可最大限度消纳有机肥,降低肥料对环境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可见,“牛—蚯蚓—稻(鱼)”生态养殖模式可进一步减少肉牛养殖污染问题,符合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值得推广。 3.2 发酵床技术发酵床技术是当前规模化养殖场常见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新型绿色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可有效降低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量[4]。且通过发酵床制作,可有效解决养殖场粪污污染问题,使得牛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发酵成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牛通过翻刨,摄食垫料中的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将粪污资源合理消纳。 3.2.1 确定垫料材质和材料用量 垫料材质可以选择为锯末、甘蔗渣、玉米秸秆,也可以在冬季添加切碎的杂草,添加比例约为2:2:4:3,之后加入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比例约为2%,该制剂水分小于12%,主要原料为合酶制剂,富含酵母菌群、丝状菌群、油脂分解菌群等多种微生物,具有清除毒素、消除臭氨、提高肉牛肉质等效果。将以上材质进行混合,冬春季节垫料厚度为25~30 cm,夏季高温季节垫量厚度为10~15 cm,约6个月更换1次。在这一过程中,养殖技术人员应该注意到,应该根据牛舍面积大小确定最终垫料材料用量,以及益生菌种使用数量,始终将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比例控制在2%~3%即可,发酵1周后使用。 3.2.2 牛粪分解 在发酵床技术应用过程中,牛群不适合栓养,必须将其进行散养,由于需要将牛群进行分散,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其粪便分解与发酵,因此必须保障牛在一定活动场域之内适量运动,对于牛群中打架问题严重的公牛,可进行独立发酵床饲养,其余均可以混合饲养。在养殖过程中,为了确保牛粪可以充分分解,应及时通过人工方法分散较为集中的牛粪,避免发酵垫料因为成块板结而缩短使用寿命。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如果在24 h内发酵温度均维持在70 ℃以上,10~12 d就可以完成一轮发酵,如果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发现垫料过干,甚至由于牛的活动容易造成养殖场内扬尘,可以适当对垫料进行喷水,降低空气悬浮物含量。如果臭味过大,可及时向垫料中加入绿源生物除臭消毒剂,1包可消毒700 m2牛舍。该药剂与化学消毒剂成分有所不同,虽然均可以起到消毒、消杀和除臭目的,但是该种消毒剂不会损害牛体,可长期使用且无副作用。垫料中的菌种一般3~4个月更换1次,在垫料中增加牛羊养殖专用复合益生菌,可有效延长垫料的使用寿命。 3.2.3 技术应用优势及效果 该种发酵床养牛技术,对于不同牛品种均可使用。无论是对奶牛、黄牛还是水牛,经过实践检验和相关研究后,均认为该种养殖技术可提高养殖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存栏3 000头以内的中小型养殖场,在使用发酵床养牛技术之后,可完全摒弃污水处理系统和沼气池系统,牛体干净,牛肉质量明显提高,且该种发酵床养殖技术不需要用水冲洗栏舍和地面。与传统养殖方法相比,至少可以节约2/3的用水,同时解决养牛场废物污染等环境问题,避免初生牛犊受到病菌感染,进而降低发病率,最大化降低兽药使用,以此实现生态养殖目标。同时在发酵床垫料生态养殖过程中,牛粪和牛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尿中半纤维和木质纤维可有效转化为糖类,糖类更容易降解和发酵,因此可被牛群摄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机体蛋白质营养;再加之该种垫料中含大量微生物与消化酶,因此与传统养殖方案相比,发酵床养殖技术更能降低养殖场内氨气浓度,减少空气污染问题发生。由此可见,该种养殖方案更加符合当前绿色生态高效养殖要求,可以为养殖户解决牛场环保问题,且提高经济效益,值得大规模推广。 |